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依然以人工为主,物联感知、智能视频识别、自动监测等技术应用落后,城市区域网格员不足,很难做到 “7*24小时”执守,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升、事件类别的细化,单纯依靠人力不能达到城市事件问题发现的全面性、实时性、准确性要求。
街巷长、河长制等小闭环业务不管是在区级专班单位还是在街道都在规划建设中,城管运行、全响应平台支撑能力有限,覆盖的业务也较少,难以支撑全区城市治理的大闭环。不管是在业务层面还是在数据层面,彼此都是独立的系统,从而形成业务上的烟囱和数据上的烟囱,成为城市区域“五位一体”、“多网融合”长期发展的障碍。
在城市管理领域,单一区域每日平均四、五千项城市事件发生,每个事件的上报、立案、分派、监督、核查、结案都要通过指挥中心,都要经过一个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过程。未来随着大量摄像头、传感器的利用,城市事件数量可能大规模增长,现有中心化流程将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瓶颈。
当前城市治理的案件标准和权责清单已经实现电子化,后续要梳理案件流转标准以及电子化权责清单,结合大闭环的业务编排以及大数据实现灵活的、智能化的案件处置流程。
重大活动保障
重大活动保障,是实现智能化的实践发现与资源调度。依托城市指挥中心,针对重大活动或者重要节日如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实现重点保障;对重点场所开展常态化实时监测,实现重点区域智能化管控;并对重点上访区域进行即时监测;针对重点人群,重点车辆的异常行为进行即时感知、报警,智能调度相关警力进行现场处置。
城市基层治理
城市基层治理,实现基础治理态势全洞察。智慧城市事件中心与街道热线等各类事件流转平台对接,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对街道平台整合;建设视频分析场景可视化编排能力,授权街道使用,利用属地视频监控资源实现对共享单车等区域问题的识别与处置;整合街道数据资源,对接小区管理APP,掌握各街道、社区的社会运行态势,形成区、街、网格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城市环境治理
城市环境治理,实现环境指标异常即时洞察,智能感知影响因素,引入智慧城市防控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开展协同处置。通过接入气象局气象数据、环保局环境监测数据、住建委施工工地数据、连接城市环境监测视频、大气监测及扬尘预警传感设备等,打通融合城管委、住建局、环保局等多部门的信息平台;通过区域空气质量预测,实时展示某区域空气污染源分布,全区域视频扫描,智能识别渣土车、工地管理、道路遗撒等问题,为执法末端提供精准执法参考。
通过全数据接入、实现全渠道数据融合;基于城市管理的场景,形成城市事件管理中心;通过汇、管、用、评,形成城市管理的闭环管理;从精细化城市管理角度,构建开放的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打造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示范样板,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